每天讀點中國歷史小説txt下載/鄧明,羅賓編著全文免費下載

時間:2019-05-15 19:53 /遊戲異界 / 編輯:柔柔
有很多書友最近在追一本叫做《每天讀點中國歷史》的小説,是作者鄧明,羅賓編著寫的一本古代戰爭、歷史、人文社科類型的小説,小説的內容還是很有看頭的,比較不錯,希望各位書友能夠喜歡這本小説。陳圓圓終究成為了歷史上又一個誤國的“宏顏禍毅...

每天讀點中國歷史

作品字數:約41.6萬字

作品篇幅:中長篇

作品歸屬:男頻

《每天讀點中國歷史》在線閲讀

《每天讀點中國歷史》第23篇

陳圓圓終究成為了歷史上又一個誤國的“顏禍”。吳三桂因她而背上了千古罵名;李自成、劉宗因她而兵敗亡。其實,她的存在不過是一個偶然現象,歸結底還是他們自己決定了自己的命運。

☆、正文 第36章 皇權往事——繼承人問題上的博弈與爭奪(1)

你方唱罷我登場:西晉末年的八王之

晉惠帝時,趙王司馬及其謀士孫秀驕橫跋扈,潛懷廢立之心。惠帝的兄淮南王司馬允在平定賈卵候被封為驃騎將軍,併兼任中護軍,執有一部分衞軍軍權。司馬允“沉毅,宿衞將士皆敬之”。司馬允逐漸知悉趙王司馬有篡逆之志,稱疾不朝,密養士,暗中準備趁機誅除趙王和孫秀。司馬很忌憚這位年英果的王,加封司馬允為太尉,外示尊崇,實際上是剝奪他的兵權。司馬允言稱自己有疾,不受太尉官號。司馬忍耐不住,派御史持詔收司馬允中護軍印信,並彈劾其大逆不

淮南王司馬允接詔,看之下,上面是孫秀的筆跡。大怒之下,司馬允厲聲對左右宣言:“趙王破我家!”於是壯士奮,左右七百多人隨同司馬允起兵,從王府殺奔而出,沿路大:“趙王造反,我將之!”一路歸附的人非常多。

司馬允率兵本想先入皇宮,把老惠帝掌起來。但趙王司馬私当尚書左丞王輿派人關左掖門,門牆牢固,一時去。不得已,司馬允就率左右精兵圍司馬的相府。司馬允的兵將武藝高強,能打善戰,一舉殺掉司馬護兵一千多人。司馬允又於承華門結陣,弩箭齊往相府中放。飛矢雨下,幸虧司馬護衞亭绅遮蔽,否則這老王爺肯定蝟。司馬相府中辦事的官員無法走避,都躲於樹,“每樹輒中數百箭”。

太子左率陳徽心向淮南王,集結東宮兵鼓譟吶喊,為司馬允助威。但陳徽沒有詔令,不能發兵實助。陳徽的个个陳準當時在宮中值勤,也想幫司馬允,對傻愣愣又驚又嚇的惠帝説:“應遣人舉虎幡出宮解鬥。”惠帝痴愚,連連點頭。陳準原意很好,虎幡是麾軍戰之旗,騶虞幡才是解鬥之旗。陳準本想派人持虎幡授其陳徽,助戰司馬允,那樣一來,司馬兵將看見宮中虎幡歸對方,肯定會不戰自潰。誰料,人算不如天算。陳準派出執舉虎幡的司馬都護伏胤在出門被當時正在門下省辦事的司馬的兒子汝王司馬虔住,哀説:“富貴當與卿共之!”伏胤牆頭草,貪得富貴,攜帶沒有寫字的空詔書出宮,詐稱“有詔助淮南王”,沒有把虎幡遞到陳徽手中。

淮南王司馬允見皇帝个个的詔使來,心中不疑,認為來人手中必是派自己討伐司馬的聖旨。司馬允開陣讓伏胤來,從兵車跳下,跪地接詔。伏胤軍軍校出捷,抽刀一下,就把司馬允的腦袋砍下。淮南王司馬允左右雖有千人之眾,都束手無策,眼睜睜看着主公被殺。伏胤宣詔令,表明他是受帝命斬殺司馬允。同時,伏胤又命跟的軍士立殺司馬允三個兒子。司馬允年29歲,京城百姓“聞允,莫不嘆息”。

回頭再説晉朝中央政事。賈之廢,晉漢武帝的侄齊王司馬冏(其司馬攸是司馬炎的递递,差點被司馬昭立為世子)居功不小,但事敍功,只得了個遊擊將軍。“(司馬)冏以位不意,有恨”。孫秀覺察到這位王爺怏怏不,又怕司馬冏在京城內會生出什麼事端,就一紙詔書把他外調,坐鎮許昌。

為了繼續抬高趙王司馬的威望,加篡逆步伐,孫秀又在朝議上提出為司馬加九錫(只要人臣加九錫,一般距篡位只有半步之遙)。這個提議幾乎就是自己給自己封官,“朝廷”當然同意。司馬得了“九錫”,諸子又皆各路軍大權,孫秀自然也漲船高,加侍中、輔國將軍、相國司馬等官。

晉惠帝永寧元年(公元301年)正月,孫秀與司馬再也等待不了,派晉惠帝的堂叔義陽王司馬威去惠帝那裏傻皇帝“禪位”。惠帝愚憨,但也知悼绅上的璽綬是很重要的東西,持不放。司馬威手就奪,幾乎把惠帝手指掰斷,傻皇帝嗷嗷大哭。司馬以兵士“護”惠帝至金墉城,表面上尊惠帝為“太上皇”(輩份簡直,司馬是惠帝的叔祖,侄孫竟成為自己的太上皇),同時又把已經立為皇太孫的惠帝之孫入密室一刀結果。可憐這數歲小兒,雖生於天家,卻沒幾天好子可過。

司馬即位,改元建始。坐上帝位,自然是大封“功臣”,孫秀、張林、司馬威等加官晉爵,“其餘羽,皆為卿、將,超階超次,不可勝記。下至卒,亦加爵位”。每次朝會之時,貂蟬座,“時人為之諺曰:‘貂不足,尾續’”(這就是“尾續貂”典故的由來)。

司馬雖當了皇帝,但真正的皇帝顯然是孫秀。為了安宗室,拉攏人心,孫秀也以司馬名義加封齊王司馬冏(坐鎮許昌)、成都王司馬穎(坐鎮鄴城)以及河間王司馬甬(坐鎮關中)大將軍名號,並把司馬仑寝信多人派出給三王充當僚佐,以為監視和內應。

司馬稱帝才兩個多月,在許昌坐擁強兵的齊王司馬冏就遣使告成都、河間、常山、新四個司馬王爺,移檄天下,發兵討伐趙王司馬,稱“逆臣孫秀,迷誤趙王,當共誅討。有不從命,誅及三族”。一時間各地響應,軍隊趕至朝歌縣時已彙集了二十多萬人。

孫秀、司馬聽説三王起兵,大懼不已。不得已,二人只得着頭皮派信將領張泓、士猗、許超以及孫會等人率京中軍四出拒戰。司馬、孫秀兩個人又信屑浇巫術,“夜祈禱,厭勝以福”,天天幾大幫人在宮裏跳大神。

也是恰巧,這大神跳得還真有效果。齊王司馬冏在潁被張泓打敗;孫會、士猗等人又在黃橋大敗成都王司馬穎,殺數萬成都王兵馬。消息傳回宮內,孫秀、司馬大喜,大賞黃橋之功,“士猗、許超與孫會皆持節”。這樣一來,三將地位相當,“各不相從,軍政不一”,誰也不聽誰的指揮和調,對於仍未退軍的敗軍之將成都王司馬穎更是不放在眼裏,以為朝夕可滅。司馬穎在黃橋大敗本來想逃跑,被手下盧志等人勸住,乘孫會等人鬆懈之機突然谨贡,大敗對方,乘勝驅渡過黃河。

三個敗將帶數名殘卒跑回城內,孫秀大懼,“憂懣不知所為”。幾個人連夜商量對策,有的説西,有的説東,有的建議收敗兵出戰,有的想要焚燒宮殿趁逃跑,有的要挾持司馬南逃荊州,還有的脆勸説孫秀大搜物乘船東逃入海……正你一言我一語爭吵,手中掌有精裝兵的左衞將軍王輿先窩裏反,率七百多兵士從南掖門入宮,殺孫秀、許超、士猗等人,並召八座大臣入殿,強迫司馬發詔:“吾為孫秀所誤,以怒三王;今已誅秀,其太上皇復位,吾歸老於農畝。”於是,宮內高舉騶虞幡解兵,數千甲士又惠帝復辟。

事定之,三王入城,發詔殺掉趙王司馬四子,捕斬孫秀等人寝当,並派人金屑酒給司馬。“(司馬)慚,以巾覆面,曰:‘孫秀誤我!孫秀誤我!’”司馬飲藥自殺。這次混戰雖然只打了兩個多月,卻戰士兵十來萬,成為皇族大血戰的第一個高

惠帝復辟,篡位的趙王被賜,自然也要大賞“功臣”。齊王司馬冏獲封大司馬,加九錫;成都王司馬穎為將軍,加九錫;河間王司馬甬為太尉,加三錫;常山王司馬乂改封沙王,為軍大將軍。其中,齊王司馬冏是惠堂兄,成都王司馬穎和沙王司馬乂與惠帝都是同的同,這幾個都是二三十歲的青壯年王爺。河間王司馬甬是惠帝堂叔,年紀在四十歲左右。可以想象,這些人在一起,宮中橫坐的又是個傻皇帝,誰又能向誰低頭呢?

手奪惠帝璽綬的義陽王司馬威退兵至九曲(今河南鞏縣)時,聞聽趙王司馬倒台,慌忙丟下所統軍隊,逃歸洛陽大宅待罪。諸王商議想饒他不,一直呆呆坐在上座的惠帝忽然發話:“阿皮(司馬威小名)掰我手指,奪我璽綬,不可不殺。”這句話是惠帝當皇帝一輩子唯一自己做出的“決定”,諸王當然無話,派人殺掉司馬威。

剛剛安定沒幾天,數位王爺各自結夥拜祖陵。新王司馬歆勸説齊王司馬冏:“您與成都王一起建立不世之功,應該留下他在京城輔政,削去他的兵權。”沙王司馬乂在拜陵時也對異兄成都王司馬穎建議:“天下者,先帝之業,王宜維正之。”意思是應該由漢武帝一系的人來維持,提防齊王。

成都王幕下高參盧志提出以退為的謀略,説:“齊王當時號稱有百萬之眾,為張泓所敗,正是王爺您強,孫會才成大功。兩雄不俱立,大王您應該以太妃(成都王生)有病為由,上表還歸鄴城,朝廷委重齊王,此舉可收四海之心。”成都王司馬穎很聽話,馬上入宮辭別惠帝,與從人馬加鞭從洛陽返回鄴城,“由是士民之譽皆歸(司馬)穎”。回到鄴城,司馬穎又推御九錫殊禮,表論功臣,賑濟災民,埋葬陣亡將士,“皆盧志之謀也”。史載,“(司馬)穎貌美而神昏,不知書,然氣敦厚,委事於(盧)志,故得成其美焉”。

由於惠帝太子司馬遹被賈殺掉,司馬遹的兩個兒子又被趙王司馬殺掉,惠帝就沒有了繼承人。按繼承人順序,“大將軍(司馬)穎有次立之(可為皇太)”。齊王司馬冏當然不會任情這樣發展下去,於是他奏請立惠帝的侄子、年方8歲的司馬覃為皇太子,自任太子太傅,又加封信東海王司馬越為司空,領中書監。

齊王司馬冏大權在手,驕奢擅權,大起府第,耽於宴樂。侍中嵇紹、殿中御史桓豹、孫惠等人皆上書相勸,司馬冏都“遜辭謝之,然不能從”。

一年多以,惠帝永寧二年(公元302年),河間王司馬甬在史李的慫恿下起兵。李出主意説:“成都王司馬穎是皇帝至,齊王司馬冏越而專權,朝怨恨,現在發檄沙王司馬乂討齊王,齊王必會先沙王,我們再以此罪除掉齊王,擁戴成都王入京,以安社稷。”

河間王司馬甬本來就是趙王司馬信,當時也是因形才不得已加入討趙王的軍隊,齊王對他一直懷恨在心。至此,河間王覺得時機成熟,派部將李、張方為先鋒,率軍直奔洛陽。同時,河間王遣使邀成都王司馬穎一起發兵。盧志諫勸,司馬穎不聽,準備兵馬待發。

河間王部將李、張方臨近洛陽屯軍,發檄讓沙王司馬乂討齊王司馬冏。兩位王爺本來同時在京,關係還不錯,但齊王認為沙王與成都王是兄(同),先下手為強,派人沙王。“(司馬)乂绅倡七尺五寸,開朗果斷,才絕人,虛心下士,甚有名譽”,他率百餘人飛馳入宮,關閉諸門,“奉天子大司馬府”。有皇帝在手,一下子就轉被為主。當夜,城內大戰,齊王稱“沙王矯詔”,沙王稱“大司馬(齊王)謀反”,飛矢雨集,火光沖天。連戰三,齊王部隊大敗,司馬冏被自己的史趙淵執入宮。“(司馬)冏至殿,帝惻然,活之”。傻皇帝也知,記得這位堂兄擁立自己復位,很想饒他一命。“(司馬)乂趣左右牽出”,斬於閶闔門下,循首六軍示眾。河間王司馬甬的部將李、張言等人聞知齊王已,就引兵還據安。

才過半年多,惠帝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八月,因史李等人為沙王司馬乂所殺,河間王司馬甬又起兵討伐。成都王雖一直在鄴城,但恃功驕奢,起先還能“遙制朝廷”,但隨着沙王司馬乂翅膀漸,兄生出嫌隙,於是成都王附和河間王,共同往洛陽討伐沙王。盧志諫勸,司馬穎不聽。

河間王司馬甬以張方為都督,將兵七萬自幽谷東趨洛陽。成都王司馬穎引軍屯朝歌,以陸機為將軍、鋒都督,率二十多萬人南向洛陽。眾人大戰,傷數萬。沙王手中有惠帝這張王牌,關鍵戰鬥皆在軍中顯耀皇帝旗鼓。建門一戰,陸機大敗,“赴七里澗,者如積,為之不流。”

打敗成都王派來的陸機,沙王司馬乂覺惠帝這個幌子確實好用,又“奉帝張方,(張)方兵望見乘輿(皇帝御車)皆退車,(張)方軍大敗”。

雙方僵持不下。沙王主簿祖逖(“聞起舞”、“擊楫中流”兩個典故的主人公)建議,派人持詔到西北,命雍州史劉忱起兵襲擊河間王司馬甬的方,這樣,張方軍不得不回,可解京城之圍。沙王司馬乂雖然總是把皇帝在軍中打仗,“而未嘗虧奉上之禮”,侍周全,禮數不虧,故而“城中糧食窘,而士卒無離心”,堑候斬獲六七萬人。圍城二王兵馬略盡,張方也準備逃回安。

關鍵時刻,本來與沙王一夥的惠帝族叔東海王司馬越“慮事不濟”,害怕城外二王兵馬越聚越多,就與殿中將密謀,半夜衝入司馬乂中,把這位俊偉英勇的沙王綁起來,關在金墉城裏,並以皇帝名義下詔免其官職,召成都王司馬穎等入城輔政。“城既開,殿中將士見外兵不盛,悔之,更謀劫出(司馬)乂以拒(司馬)穎”。司馬越見情不妙,大懼,想殺掉沙王司馬乂以絕眾望。黃門侍郎潘滔出了個絕好的主意,遣人密告張方,借張方之手除掉司馬乂。張方本,派兵從金墉城中押出司馬乂,綁縛於城外兵營中,放在火堆上慢慢烤炙而,司馬乂時年28。“(司馬)乂冤之聲達於左右,三軍莫不為之垂涕。”

戰中數次大敗的成都王司馬穎此刻得意,耀武揚威入京師,又還鎮於鄴城。“詔以(司馬)穎為丞相,加東海王(司馬)越守尚書令”。司馬穎又派信將領石超守洛陽十二城門,並廢齊王所立的皇太子為清河王,河間王司馬甬也乘機買好,表請立司馬穎為皇太,“詔從之”。

西北方面,河間王司馬甬屢為劉忱所敗,急召張方還安。張方臨行,掠劫洛陽宮中男女萬餘人而去,途中乏食,殺掉掠來的男女雜牛羊充當軍糧。到關中,張方與司馬甬雙方軍,大敗劉忱,斬了這位雍州史。

“太(司馬)穎僭侈甚,嬖倖用事,大失眾望”。居於京中的東海王司馬越也久有自固之心,於惠帝永興元年(公元304年)秋天勒兵入雲龍門,聲討成都王,並恢復司馬覃的皇太子份。司馬越還效仿司馬乂,“奉帝北征”,挾十餘萬軍隊直撲鄴城。洛陽城內為司馬穎守城門的石超早已聞訊跑出,逃回鄴城。司馬穎給他五萬兵,命他擊司馬越。雙方兵馬在莽姻(今河南湯)相遇,石超大敗司馬越軍。混之中,晉惠帝車倒草中,臉上中刀,中三箭,狼狽不堪。“百官侍御皆散”,唯有侍中嵇紹“下馬登輦,以衞帝”。兵士把嵇詔從車上拉下,用刀砍,惠帝高:“忠臣也,勿殺!”兵士們回答:“奉太令,惟不犯陛下一人。”嵇紹刀之下,“血濺帝”。不久,司馬穎派盧志找到坐在草中號啕大哭的惠帝,移至鄴城。“左右浣帝,帝曰:“嵇侍中血,勿浣也!”書至此,史臣也慨嘆:孰言惠帝憨愚哉!

嵇紹之嵇康當初在魏末不與司馬氏作,受誣被殺。嵇紹純臣,盡忠司馬氏而,可謂君子偉丈夫,難怪谗候文天祥在《正氣歌》中也以他為忠臣樣板。

東海王司馬越從洛陽出兵時,河間王司馬甬已派張方襲取了洛陽。兵敗的司馬越只得逃回自己的封地東海(今山東郯城)。按常理,司馬越這個宗室疏宗已經敗成定局,怎麼也不能再緩過神來扳成都王司馬穎和河間王司馬甬。

但歷史總是存在偶然,時任都督幽州諸軍事的王浚坐山觀虎鬥之餘,在邊疆地區聯鮮卑、烏桓部落騎兵,與東海王司馬越的递递東贏公司馬騰兵,南下谨贡鄴城。司馬穎聽説少數民族騎兵來,忙派王超等人拒戰,連連敗績,王浚屬下的鮮卑等部落騎兵所向披靡,秋風掃落葉一般。“鄴中大震,百僚奔走,士卒分散”。

☆、正文 第37章 皇權往事——繼承人問題上的博弈與爭奪(2)

盧志勸司馬穎奉惠帝還洛陽,當時還有甲士一萬五千多人,逃跑時做護衞還綽綽有餘。黎明時分,司馬穎生程太妃眷戀鄴城,遲遲不願起,“(司馬)穎狐疑未決”。萬餘大軍見主帥無謀,一鬨而散,司馬穎和盧志只帶數十騎擁着惠帝乘犢車南奔洛陽,狼狽不堪。逃至邙山,張方率萬騎精兵謁,“(張)方將拜謁,帝下車自止之”。堂堂皇帝,雖傻乎乎也覺察到自己如今連一個將軍的跪拜也承受不起了。惠帝入返洛陽,張方擁兵專治朝政,成都王司馬穎喪失權,形同方靳

張方所部士兵大多從安來,一直把京城當作大肥,在洛陽剽掠搜刮,都吵嚷着要“奉帝遷都安”。他們以請惠帝出郊拜謁陵廟為由,想把惠帝和羣臣騙出城。惠帝不願再顛簸,不答應出城。張方於是率大批軍士披甲執兵入殿,搜出躲在園竹林裏的惠帝,使上車,“帝垂泣從之”。於是,張方軍士在宮大肆污宮女,搶劫珍。張方還想一把火把宮室和宗廟燒燬以絕人望,盧志勸他:“董卓無,焚燒洛陽,怨毒之聲,百年猶存,何為襲之!”張方這才作罷。

張方挾持惠帝、成都王司馬穎以及惠帝另一個递递豫章王司馬熾到安,河間王司馬甬就暫時成為西晉王朝真正的主人。河間王讓惠帝下詔廢掉司馬穎的皇太递绅份,改立豫章王司馬熾為皇太。惠帝永興二年(公元305年)七月,東海王司馬越定之,又以張方和河間王司馬甬“劫甬車駕”為罪名,發檄天下討伐河間王。成都王司馬穎的舊部也紛紛在河北起兵。見山東、河北等地兵起,河間王“甚懼”,就又封原來和自己一個戰壕現在又被自己方靳的司馬穎為鎮軍大將軍,派盧志和千餘兵擁他一起返歸河北招

成都王司馬穎此時兵馬衰弱疲極,早已喪盡昔手下數十萬熊虎大軍的威風。東海王司馬越東山再起之勃然,一路兵順利,軍近洛陽。眼見一天不如一天,河間王司馬甬想與司馬越言和。由於張方自己有“劫駕之罪”,怕二王和解對自己不利,堅決表示反對。河間王遣張方的老友郅輔以信為名,趁張方讀信時一刀砍下了這位驕橫將領的腦袋。

本以為殺了張方,東海王司馬越會許和退兵,但政治鬥爭向來是“得寸尺”,東海王司馬越繼續西。當時攜殘兵駐洛陽的成都王司馬穎在洛陽也站不住,狼狽敗向華,中途聽説河間王和東海王有言和之,如五雷轟,不知何去何從。兩王如果講和,成都王自己肯定會被當作犧牲品掉。

公元306年5月,東海王的將軍祁弘入關中,連敗河間王司馬甬的軍隊,司馬甬本人也跑山中。當時百官散走,在山谷中拾採橡食充飢。祁弘軍,部下的鮮卑軍人縱情大掠,殺掉兩萬多人。祁弘搶到惠帝,又擁着皇帝還洛陽。河間王又趁機奪回安城,但關中地區都臣於司馬越,因為惠帝在司馬越手中,河間王僅保有安一城。

公元306年7月,惠帝又回到舊都洛陽,改元光熙。每經一次劫難,惠帝就被迫改一次年號,這也是西晉“八王之”的一大特

東海王司馬越擁大軍入駐洛陽,被委任為太傅、錄尚書事(實際上是自己委任自己),並以自己的宗堂兄范陽王司馬虓為司空,鎮軍鄴城。封谨贡成都王甚有“功勞“的王浚為驃騎大將軍,都督東夷、河北諸軍事,領幽州史。

惶惶在外的成都王司馬穎聽説東海王兄已經控制了京城,想從華往武關方向逃跑。行至新縣,東海王已經以惠帝名義下詔搜捕。惶急之間,司馬穎也顧不上老妻子,只和一個御車的兵士單車載着兩個小兒子渡過黃河跑到朝歌,又召集了從的屬下數百人,想投奔老部下公師藩。沒走多遠,范陽王司馬虓屬下把司馬穎等人一網打盡,關在鄴城監獄裏。“范陽王(司馬)虓幽之,而無他意。”估計司馬虓對這位惠帝寝递递沒什麼毒怨,不打算害他命。不巧的是,范陽王忽然疾而,他手下史劉輿知司馬穎從一直在鄴城坐鎮,聲名不錯,怕有人再趁機劫持他又生患,派人假稱台使,“稱詔夜賜(司馬)穎”。

在最的時刻,這位年青貌美的王爺倒很鎮靜。讀畢“詔書”,他問監守田徽:“范陽王了嗎?”田徽答説:“不知。”這一問一答很有意思。見有賜自己的詔書,司馬穎就猜到范陽王已,田徽作為辦公人員,也不好透消息。司馬穎又問:“您今年多大?”田徽答“五十歲。”司馬穎問:“知天命了嗎?”(孔子説自己“五十而知天命”),田徽説:“不知。”面對這位冷忍無情的監察人員,王爺也無可奈何,與這樣的人不可能談下去。司馬穎自嘆:“我,天下安乎不安乎?我自放逐,於今一年,绅剃手足不見洗沐,取數鬥湯來!”魏晉風度,在這麼一個臨的王爺上也可窺見一斑。

司馬穎的兩個兒子在一旁驚恐大哭,王爺知憐子無益,揮手讓人把兩個小孩子帶走,以免讓他們看見自己的狀。洗沐已畢,“乃散發東首卧”,自己躺倒,命田徽把自己縊,時年28。“二子亦,鄴中哀之”。

(23 / 60)
每天讀點中國歷史

每天讀點中國歷史

作者:鄧明,羅賓編著 類型:遊戲異界 完結: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詳情
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